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Sir

 

「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希望小朋友會聽話。但這種方法有用嗎?會帶來反效果嗎?

 

有一次我乘小巴時,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他在叫甚麼呢?「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我不信你。」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

例如是甚麼呢?「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又或「你不快點做完功課,晚上就沒雪糕吃」等。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或要脅等成分。

吹一吹冷氣就病 如何可以增強小朋友免疫力?

吹一吹冷氣就病 如何可以增強小朋友免疫力?

資料來源: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稚園期間,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時間,他們也會認識到一些朋友,有他們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過後,升到小學卻突然完全不一樣了,或者可能有一兩位同學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別,因而造成憂慮及不快。

 

當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認識新朋友便忘記了幼稚園的好同學,但有部分可能因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對比較需要時間栽培,所以他會比較關心以前幼稚園的小朋友。

家長可以保留幼稚園小朋友的聯絡方法,尤其現在大多都有些幼稚園家長群組。當小朋友9月開學了,他有機會發現到不像幼稚園時,有幾個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會開始萌生了,不喜歡上學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忙聯誼一下,譬如家長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媽媽說:「我的兒子很想念你的兒子。」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小朋友及家長在夏天時,也會有些戶外活動,隨後會感到很熱,於是就想進入商場享受冷氣。在這個時候一個打噴嚏,小朋友很容易就患上感冒傷風。家長應如何去處理這種問題呢?我們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就是如何護理他們,另一部分是飲食方面,增強小朋友的抵抗力。


首先,在進入商場前,我們不應在太熱的時候立即進入。當有很多汗的時候,需要抹乾汗水。其實汗水會帶走我們身上的熱,所以在抹汗過程中,就可以令汗液更容易揮發,亦可以帶走我們身上一部分的熱力。當身體涼快一點,我們才走進商場會更加好。


讓這兩位小朋友之間還有聯誼,屬於一個過渡期。升上小學後,經過長一點時間,他們也會認識新朋友。但在過渡階段,我們也想讓他知道幼稚園的好朋友,其實你也是能找到他們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學認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他便會慢慢放開了。

 

但是如果除了剛才所說朋友的分離,令他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焦慮。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學,令媽媽很煩擾,甚至回來後會哭,或者是不願換校服。畢竟小一入學後,他的世界全改變了,很熟悉的老師、環境和比較輕鬆的上課模式,上小學便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學後跟你說:「我今天很想念你!」這句說話其實是魔術語,魔術語在哪裡?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便會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跟你說:「我很想念你。」其實已經說明他今天應該有些困難出現了。

上學其實很忙碌的,每個課堂要聽課又要做堂課,小息時也要玩,然後就是吃午餐,節目是很充實的。35分鐘後又轉另一位老師,又要學新東西了,其實沒有空間讓他坐著放空,想起爸媽。但是當不順利的時間一出現,他第一時間便會想起爸媽,因為爸媽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學便很主動地說:「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長應問他「在做甚麼事情時最想念我?」那我們便比較容易知道他面對甚麼時候,可能小息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上課時老師問問題不懂得回答的時候?他聽不懂的時候?這令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幫助他。另外,要隨時準備一件外套。大人都一樣 需要有披肩,披肩會相對好一點。另一方面,小朋友衣服濕透了,我們都應預備多一件衣服可以替換,讓衣服不會濕漉漉地黏著背部使他著涼。其實現時的汗巾都很長,可以放在背上,拿出汗巾抹汗後,衣服都能保持乾爽。


在飲食方面,我們可以注意小朋友有沒有一個均衡的飲食。但要謹記小朋友必有偏食情況,因為他們還小,同時想獨立自主會有很多意見。但是當我們堅持

每樣食物都給他們繼續嘗試,今天不吃,改天再繼續嘗試,他可能會嘗試吃,吃多了並習慣後就不會出現偏食的情況。可能嘗試的那一次,只是剛放進口就覺得想吐出來都不要緊,因為他已經嘗試過味道。但大家都可以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繼續嘗試。


除了我們要小朋友吃飯,我都會建議加一些小米來煲飯,因為小米有很多種不同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可以增強抵抗力,尤其擁有豐富的維他命B雜,也有鈣質和鐵質。另外,也要緊記吃所有的蔬菜水果,不只要顧著讀書上學,卻忘記吃水果。而維他命C都會幫助,我們增加抵抗力。


當然還有肉類,但其實份量不用太多,過多反而會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那要多少份量才足夠呢?譬如 2至3歲小朋友,大約食一個半廣東麻雀小的份量已經足夠不用吃整塊豬扒那麼大塊的份量才算是足夠。每天一至兩杯奶,也是很好的「超級食物」,因為奶本身集合多種營養素,我們稱為全能食物。

有這樣東西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基礎,而我們亦不需要進食補充劑。因為補充劑 難免不會知道是否過量,尤其是現時很多人流行吃魚油丸,其實魚油丸本身份量是可能過多,血便容易薄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來源 不知從何而來的魚,可能有污染的危機。如果能吃新鮮的魚就比較好,紅衫魚都有很多的(Omega-3)脂肪酸在內。


最後可以煲一些湯水,這個湯水是我自己小朋友都會喝的,喝後抵抗力較好,不會經常在上學後帶病回家,也不會經常不能上學,就是「合桃腰果栗子湯」。我會買二合桃、二両腰果 、半磅栗子加些粟米紅蘿蔔,放或不放瘦肉也可以。因為已有很甜的味道,這個湯其實一家大小都能喝,就算是嬰兒一歲以上也可以喝,就能增強抵抗力而不容易生病。

分類
家長園地

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資料來源:心啟晴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到下學期,K3小朋友要開始準備上小學,除了認識新的學校、預備文具和學習穿校服等,還有甚麼家長可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做好升小銜接?很多時候小朋友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感到焦慮,應對小朋友的焦慮情況,最好事先做好預備工作。

 

甚麼是做準備?在上學前打開時間表,提醒小朋友:「你看上完這兩節課後便會有小息,然後上完這兩節課後又會有小息」,他們在心裡便會知道大約甚麼時候有小休,然後到午膳時間,再上課一會便放學了。

 

在老師方面,他們不知道誰是老師,我們便可以說:「這位老師應該是男老師,這位是女老師。」這樣就是事前的預備,讓小朋友對未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

更好地做準備。尤其很多小學都會舉辦迎新活動,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覺得九月開學時才回校,現在不用參與。能參與的便參與,這樣其實是幫助小朋友認識多點,面對未知的事物也能有充分的預備。

 

有了剛才那些充足的預備,還有甚麼細微的事情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呢?我們說小朋友升上小一會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準備,然後會感到擔心。當他們能夠掌握每一節課整體需要做甚麼事情,焦慮的感覺便會減少很多。

 

有些則不是父母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内,就是他的同學們。小朋友會面對一些情況,例如旁邊的同學很多小動作,會走到小朋友的位置拿他的東西來看。這些對小朋友來說是不順利的時間,但這些是沒法預防,所以要培養一下他們。尤其他們剛踏進小一,在放學後多點和他們聊天,問他有沒有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讓小朋友可以說出來抒發一下。他們便會發現即使有些擔心,放學後可以和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他,他們的不安感也會再減少一點。然後到了第二天,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已經放下了,他們便會重新再來開心上學。

每位爸媽也想在小朋友放學回來時,問他們多點東西,知道多點上學的畫面。家長應該學習多些問問題的技巧,讓小朋友如何可以說多點内容,畫面更完整。其實有些小朋友比較外向點,多說話的,對父母來說當然會容易明白點;有些小朋友則比較内斂,内斂的小朋友有很大的特徵,就是他的内心還未能夠掌握情況,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面對内向的小朋友時,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畫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圖案,然後問他今天經歷了甚麼心情。他們看到圖案便會想,可能有時候會指著生氣、有時候會指著傷心、有時候又會指著開心,這樣就可以問他發生甚麼事感到高興、生氣或傷心?他們就有空間表達有這些情緒的事情。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如何讓孩子學習自理?

如何讓孩子學習自理?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

大家可能都發現,在現時的社會上一代的小朋友都長大成人了,他們已踏進社會工作,但好像很多事情都有爸爸媽媽,參與在當中。這令我追溯自己的小時候,會否一路走來媽媽照顧我們的角色都是呵護備至?每樣事情都照顧得頭頭是道,讓小朋友只需要專注讀書和學業就可以?

其實這對小朋友的成長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我也明白媽媽覺得小朋友甚麼都不用管,媽媽甚麼都幫你處理好,為他移除任何的逆境、困難,建立保護區,叫他只專注好好讀書。但是好好讀書不等於懂得好好做人,兩樣事情都要平衡的。

 

懂得做人可能他們會覺得很深奧,如果收窄範圍來說,也就是自理能力。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理就是他自己懂得做的事情,都盡量讓他自己做。譬如他自己懂得整理書包,怎樣放東西進去。當然你要先教他,再讓他整理。

這種自理能力也是一種生存技能,由最初的綁鞋帶整理書包,到長大一點整理自己的書架書桌,後來申請大學,全部都是一些很基本的生存技能。以整理書包為例,甚麼叫整理書包呢?第一他要懂得寫手冊。他最初寫得不齊全,可以問同學,媽媽可以主動一點,找不同家長聊,大家對照一下手冊。

第二檢查他有近視,因為很多小孩抄得不齊全是因為眼睛有問題。第三除了手寫得齊全之外,就是對照著時間表怎樣去整理。在前一天媽媽可以自己示範一下,媽媽可以整理一次。第二天就叫他:「你把常識書找出來。」慢慢地他懂得整理,媽媽可以讚揚他,甚至有些父母很喜歡用那些獎勵表格,你今天有整理書包給一個印章,讓他有一些成就感,當他懂得整理書包,他就懂得把東西分類。


很多時候可能爸爸媽媽無論是生活忙碌,抑或自己工作壓力大,或者心情未必時刻都保持愉悅「唉別弄了我幫你做算了。」偶一為之也是沒有辦法,我們都會失手都會累的。但是如果真是代他做功課會有一個危機,因為這是不誠實,又沒有讓他學習到,因為學習一定要經過錯誤才會記得。但是我記得有一次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女兒要寫字歪歪斜斜的,於是媽媽不停擦走,擦整張紙爛掉。


我說:「教小一孩子你可以用一些創意的方法,我喜歡跟她說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家,它的家就是在方格裡面,那些字喜歡回到家裡,你就幫它安穩地放在家。」家長要有耐性,慢慢地等他進步。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既定的成長步伐,希望父母能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尊重他們的步伐。其實他們一邊學習我們也在一邊學習,那就大家一起可以進步

如何從小建立自信?

如何從小建立自信?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 是很需要愛,他可能比較自我,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 

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都能結束親子班。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例如交換一些物件,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 

 

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例如鄰居、樓下保安,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可以多些打招呼。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

最後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有留意,其實以我的經驗,很多比較內斂或者少說話,或是未必那麼外向的小朋友。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的爸爸或媽媽都有類似的性格,所以我自己覺得身教很重要。爸爸媽媽可以不妨嘗試,自己踏出第一步,因為幼兒很多時候學習是靠模仿開始。家長不妨調節自己的期望,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未必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我覺得都不需要給自己或小朋友太大壓力,要變得特別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