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有孩子的開支特別大,父母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

有孩子的開支特別大,父母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

 

資料來源:家加豬財商教育創辦人Sang Chan

 

養孩子經常都會比喻「一闊三大」,開支多了,作為父母的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好理財?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收入多與少,主宰了自己的生活質素。生活質素固然與收入有關,但有一樣事情更重要。如果每個家庭做得好的話,生活質素一樣可以大大提升,那就是怎樣自己的收入打理得好

 每位家長可以用一個簡單理財概念,也就是理財金字塔,安排自己每個月的收入。這個理財金字塔的背後理念,說明了怎樣把自己賺到的每一元,分流好放到適當位置,然後將每一元的價值都可以極大化。如果跟著這個理財金字塔的建構運作,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都可以變得愈來愈健康。

 整個金字塔的底部,我們第一個環節要做的就是MPF (強積金),大概5%左右的錢要分流去MPF。安排MPF後下一個層次就是安排我們的basic need,即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如果作為父母當然包括了小朋友,他們的日常用品可能奶粉及尿布等等,甚至年紀大一點,他們讀書的學費,都是基本需求。

 我們會面對的一些支出,基本需求這裡大概安排總收入的50%,這樣就是一個合理的水平。在處理基本需求之後,我們就會面對到稅務。稅務這個層次,稅務這一筆因人而異。在香港來說,大概5%左右的收入都能應付得了。

 

安排這三層之後,剩下來的錢自己可以怎樣管理,令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變得更加優質?第一個部分就是流動現金,每個月把自己收入的10%左右安排在流動現金那部分。另外的10%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保護,最重要的資產當然就是自己怎樣可以保障自己或者家人。

安排完這兩個10%之後,剩下來大概有20%左右收入。這20%就正正可以安排在一些資產增值的地方,去完成一些人生上很想完成的目標。很多時候有些家長會問:「其實我們家庭是要很富裕,才需要理財?如果我們收入只是剛剛好,我們可理財?」

高收入的家庭就像一間大屋,可能真的比較多東西要打點的,可能有個雜物房,可以把雜物全部放進去,然後關上門。整間房子就整潔了,可能相對來說會簡單很多。

但是如果我們的房子不是那麼大的話,比喻我們的收入。我們可以想像一間很小的房子,如果我們好好打點的話,會令生活更優質。如果收入比較充裕的話,當然可以有很多空間理財,但是如果收入只是一個剛剛好的狀況,其實是更加需要打點得更好。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資料來源: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時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爭取,而孩子的哭聲往往就像刺中家長的死穴,令家長心軟,繼而妥協,但這其實正正踏上惡性循環。

 

我們要明白孩子行為出現的頻率,是跟後果有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好的,我們會多做這個行為;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不好的,我自然就不會再做這個行為。

 

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世界的認知和他有甚麼應該做及不應該做,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當家長嘗試解釋給他聽為甚麼你要這樣做或為甚麼你不能這樣做時,小朋友聽完後還是一知半解。

 

如果一個3歲小朋友在睡覺前鬧情緒,家長可以跟他定一個獎勵計劃。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有些不同,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每晚只會最多說三次請你上床睡覺,如果我說三次內你能夠上床睡覺,你在那天就會有一個貼紙或印章。當你儲到一定數量的貼紙或印章時,就可以換到一個獎勵品了。」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是活動機會,例如一家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

 

當小朋友到了晚上不肯睡覺,只想看電視。爸爸媽媽要先提醒他:「現在是第一次提醒你請你上床睡覺。」當他還不去睡覺的時候,爸媽就要提醒他說:「三次內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了。」同一時間爸媽就要拿出記錄簿和貼紙讓他看見。如果他還未上床睡覺就跟他説:「第二次了,請你上床睡覺,現在上床睡覺還是有貼紙的。」如果第三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到,爸媽就要跟他説:「今天已經説了三次你都沒有上床睡覺,我們沒有貼紙而且要收拾東西了。」

 

小朋友可能會因而鬧情緒和哭,會鬧著想要貼紙,也會鬧著想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就是不可以讓步,不可以讓他成功看到電視或成功取到貼紙。因為如果他能夠成功取得貼紙或看到電視,小朋友就會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鬧情緒鬧得愈久,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很堅持,同一時間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時間不會很短。家長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持久戰一開始是比較困難,但之後會慢慢變好。當小朋友持續哭鬧也沒有貼紙或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小朋友就會慢慢學到一件事,就是鬧情緒是沒有用的。除了沒有用,連貼紙也沒有,兩個都是不好的事情。慢慢地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會嘗試做到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以取得貼紙。

 

 

家長很多時候覺得用獎勵計劃或用獎品引誘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賄賂小朋友的行為。但其實獎勵和賄賂最大的分別是時間,通常賄賂就是小朋友已經不合作了,家長才提出如果你現在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這就屬於賄賂。但獎勵是事先已經定好,而不是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時候才說出來,讓他們有動機做一些好的事情。


獎勵品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提高動力,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食物,如果家長覺得過於物質化,也可以是活動機會,或是一些口頭上讚賞。口頭上的讚賞也會提高小朋友的動力,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的時候,這種獎勵的情況未必需要這麼外在化,他會慢慢由父母口中或手中得到獎勵品,變成在自己心中出現獎勵品。


當他慢慢做好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外在的動機。因為他會給予自己動機,就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到了,我已經更加聰明了。所以說獎勵計劃是不需要一輩子做下去,但是我們需要在一開始他不明白世界的時候,價值觀還未很強的時候,給予他一個小小的動機,久而久之可以慢慢減少獎勵品。


最後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獎勵計劃也有很多因素要加在一起才會成功。家庭裡的大人也要一致做到這個獎勵計劃,不可以只是爸爸給貼紙,媽媽不給貼紙。


第二,我們需要貫徹。第三,有些事情需要很即時,即是當晚發生了馬上就要給貼紙,不可以儲起一個星期才把貼紙給他。第四,需要靈活彈性。如果小朋友每次想要換的禮物都不一樣,我們也要配合,不可以每個月都換同一份禮物。


如果家長在家裡定了獎勵計劃也覺得沒有甚麼用,有機會是這些細節有地方需要再調節。如果家長覺得沒太大作用時,可以找老師或一些社區的社工或一些專業人士,討論一下獎勵計劃有甚麼地方可以再調節得好一點,令小朋友可以做好這個好行為。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3個多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

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坤璇博士(PsyD)

 

近來,不少人都學習靜觀管理情緒,清晰思維,但原來靜觀也能協助我們穩定小朋友的情緒。靜觀又名正念,是揉合了東方哲學和西方科學的一個概念。靜觀其實是指有意識不加批判地將我們的專注力放在此時此刻。我們知道這一刻那個焦點是放在哪裡,我們不會去思考那件事的對與錯,我們只是做觀察和描述。但我們可以如何藉著靜觀穩定小朋友的情緒呢?

 

最很重要的一環是先停下來,這是需要我們恆常地練習,而透過靜觀的練習,我們會知道用甚麼方法可以令自己或小朋友能很有效地停下來。因為很多時小朋友會聽到媽媽大叫,他就會停下來。但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或沒有人在他身邊提點他的時候,究竟他可以用甚麼方法停下來?這個就是靜觀時我們能練習到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步就是觀察,我們要用一個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呢?就是用一個不加批判的心態去觀察。當小朋友有情緒時,我們通常會看到他情緒爆發,然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一些思想或批判性的說話會說出來。如果我們用一個不批判的心態去描述這一個想法,然後我們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才可以透過小朋友的行為看到他的真正需要。


第三步就是用語言描述你當下的感覺或現在當下發生的事情,因為當你使用言語的時候,就會令你的情緒中心點平靜下來。


很記得有一次是兩兄弟吵架,後來其中一個伸了腳,開始惹怒另一個,然後就開始慢慢生氣。他們會踢對方,起初是輕力踢,後來就大力地踢回去。其實當你看到這種情形時,你會覺得很生氣。


首先不要喝止,因為當你喝止時就定性了某個人不對,你定性了之後其中一個會更加生氣,最惡劣就可能是兩個一起生氣,然後會說:「其實我們只是玩玩而已,你這麼認真幹甚麼呢?」所以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輕描淡寫地問他們:「現在發生甚麼事了?」他們有時可能回答你,這已經是不錯了。如果回答不到,他還在生氣時,你就幫他們分開,也未嘗不可的。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資料來源: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稚園期間,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時間,他們也會認識到一些朋友,有他們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過後,升到小學卻突然完全不一樣了,或者可能有一兩位同學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別,因而造成憂慮及不快。

 

當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認識新朋友便忘記了幼稚園的好同學,但有部分可能因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對比較需要時間栽培,所以他會比較關心以前幼稚園的小朋友。

 

家長可以保留幼稚園小朋友的聯絡方法,尤其現在大多都有些幼稚園家長群組。當小朋友9月開學了,他有機會發現到不像幼稚園時,有幾個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會開始萌生了,不喜歡上學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忙聯誼一下,譬如家長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媽媽說:「我的兒子很想念你的兒子。」

讓這兩位小朋友之間還有聯誼,屬於一個過渡期。升上小學後,經過長一點時間,他們也會認識新朋友。但在過渡階段,我們也想讓他知道幼稚園的好朋友,其實你也是能找到他們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學認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他便會慢慢放開了。

 

但是如果除了剛才所說朋友的分離,令他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焦慮。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學,令媽媽很煩擾,甚至回來後會哭,或者是不願換校服。畢竟小一入學後,他的世界全改變了,很熟悉的老師、環境和比較輕鬆的上課模式,上小學便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學後跟你說:「我今天很想念你!」這句說話其實是魔術語,魔術語在哪裡?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便會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跟你說:「我很想念你。」其實已經說明他今天應該有些困難出現了。

 

上學其實很忙碌的,每個課堂要聽課又要做堂課,小息時也要玩,然後就是吃午餐,節目是很充實的。35分鐘後又轉另一位老師,又要學新東西了,其實沒有空間讓他坐著放空,想起爸媽。但是當不順利的時間一出現,他第一時間便會想起爸媽,因為爸媽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學便很主動地說:「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長應問他「在做甚麼事情時最想念我?」那我們便比較容易知道他面對甚麼時候,可能小息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上課時老師問問題不懂得回答的時候?他聽不懂的時候?這令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幫助他。